保定顺昌钻井工程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13703221780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联系邮箱:

  • 863578962@qq.com;shunchangzj@sina.com

服务热线:

  • 0312-6123123
  • 13703221780

公司传真:

咨询QQ:

863578962

      地热是城市地下潜藏的清洁能源之一,综合利用不仅可以缓解城市能源压力,调整能源使用结构,还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有益。

      据2017年安徽省地质环境公报显示,安徽省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皖中盆地、皖西北地区、皖南及大别山区。已发现的地热田()以层状热储、带状热储为主,水温大多为温热水或温水,少数为热水。

      2017年,安徽省完成了合肥滨湖新区东部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安徽省界首市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安徽省阜阳市城区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安徽省巢湖市半汤-含山县清溪地区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等地热勘查项目。

安徽年平均气温、恒温带温度分布图(恒温带地温16-19)

      合肥市滨湖新区东部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初步查明勘查区及周边的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圈定了地热田范围,建立地热田的概念模型。在勘查区施工1眼地热井,终孔井深1504.07m,主要热储层温度38.5℃,井口出水温度30℃,单井允许开采量为630立方米/

      界首、阜阳等地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分别查明了地热地质背景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完成了深井钻探工程,确定了可开采总量。

      此外,安徽省目前还正在开展的地热资源勘查项目包括:五河县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宿松县碧岭实验区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黄山区石门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巢湖市半汤温泉外围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全省大地热流基础数据测量、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合肥三河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休宁盆地地热资源调查与评价等项目。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早在201310月,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地表1000米以下,首次发现大型深埋型城市地热田,面积70余平方公里,地热流体温度41℃至65℃,地热产能77.88兆瓦。

      “这一地热田的发现,在安徽尚属首个,全国也为数不多,为安徽省城市地区寻找地热资源提供了示范。”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官煜说,城市人口密集,城市地热田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就近开发。亳州地热田可广泛应用于洗浴、疗养、采暖、养殖、种植及工业生产等领域。

 

阅读量:    2019-05-28 09:46:31

           首先,陕西的地热资源怎么样?一组例证告诉你:

  2017年,全省已探明中深层地热资源相当于全省煤炭资源的3.34倍。
  2015年,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地热能供暖项目成为国内首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计入期内年均减排二氧化碳约12.4万吨,总量约86.9万吨。
  2014年,地热能开采的技术难题——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工业化回灌在我省取得技术突破。
  2011年,“陕西省咸阳市地热能集中供暖项目”成功注册为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年注册减排量6.6812万吨标准煤,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联合国注册的地热能集中供热项目。

  地热能的开采利用在陕西创下了多个第一,取得的经验也令人惊喜。
  当今,人们对清洁资源和大气质量关注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层面,都密集出台政策鼓励清洁能源发展。地热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已在多个国家广泛应用。供暖季将至,在新一轮蓝天保卫战中,要实现百姓清洁供暖与保卫蓝天共赢,陕西加快发展地热能其时已至。


陕西省地热资源分布图


  资源多品质优   地下有个“大火炉” 
  地热资源,是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是一种清洁能源。与煤炭、石油等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资源具备数量大、可再生和不污染环境、就地取用等优势。
  我省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关中盆地。《陕西省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显示,关中盆地地热储层体积内储存的总量,相当于4610亿吨标准煤,为全省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3.34倍。
  “关中盆地构造上称渭河地堑,是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这种地质条件非常有利于地热资源(水热型)的形成和赋存。”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说,我省的地热能普遍具有面积广、储量大、温度高、水质优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国家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的咸阳市更为明显。“咸阳是中国首批地热城之一,全市地热资源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且成井热储温度在90摄氏度左右,热能好;水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水质标准较高。”咸阳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公室主任田海林说。
  地热能与其他能源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据测算,我省大中型城市储存的浅层地热资源量,相当于每年燃烧9241万吨原煤所产生的能量,合标准煤6498万吨。按开发利用率35%计算,可节约标准煤2274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碳5476.81万吨、二氧化硫39.02万吨、氮氧化物13.77万吨,节省的环境治理费用约64.75亿元,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同时,地热能供暖的运行成本也远低于燃气锅炉供暖。专注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源公司”)做过比对,浅层地热能供暖运行成本仅为燃气锅炉供暖的48%左右。
  正因具有较好的环保与经济优势,地热能供暖已在多个国家普遍应用。其中,冰岛在1928年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能供热系统,由于冰岛的供暖系统均使用地热能,冰岛已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的国家”。

 

 
  

开发早利用广    地热供暖受欢迎 
    事实上,我省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由来已久。
  “我省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目前全省浅层地热能供暖总面积为1397.5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关中和陕北;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面积为1053.5万平方米,占全国水热型供暖的11.9%,仅次于天津和北京,也以关中等地为主。”洪增林说。
  咸阳市秦都区的芙蓉佳苑小区,有居民1800余户。2013年以前,小区住户因没有集中供暖,还一度集体上访。如今,这里成了咸阳市实施地热能清洁取暖的示范点。“以前冬天就靠空调取暖,我家137平方米的房子一个取暖季下来电费就要5000元,花钱不说,空调吹得人难受,如今有了地热能供暖,冬天家里温度在23摄氏度左右,而且每天24小时稳定供暖,人住着舒服,花费还少了。”小区住户王楠对地热能供暖很满意。
  目前,绿源公司在咸阳市的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740多万平方米,其中市区供暖面积占全市集中供暖面积的30%以上。
  “特别是武功县,城区已全部拆除燃煤锅炉,以地热能供暖替代,供暖面积约80万平方米。”田海林说,仅此一项,一年可为武功县减少燃煤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万吨。据统计,咸阳市自2008年规模化开发地热资源以来,已累计减少燃煤约1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50万吨。
  除了广泛用于居民供暖,地热能在设施农业中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10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三原县的陕西馨盛花卉有限责任公司。3万平方米的大棚内,“一帆风顺”“红掌”等各类盆栽花卉长势正旺。尽管室外温度已低至12摄氏度,棚内的温度却是23摄氏度。
  “花卉种植对温度要求较高。”公司负责人何林说,他们的供暖从9月持续到来年4月,往年用的是燃煤锅炉,今年换成了地热能。“地热能取暖虽然前期投入高,但管护方便,运行费用低,综合下来还是省钱省事。”何林算过,以前一个取暖季光燃煤费用就达80万元,还不算4个锅炉工的工资,如今只需1人管护,且不会有煤灰落在大棚上阻挡光照。今年,他们在秦汉新城新建的花卉种植大棚,也采用了地热能。
  从早期的温泉沐浴、浴疗、休闲到如今的供暖、生活饮用、养殖种植,地热能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前景好市场热    推广还需再努力 
  虽然开发利用由来已久,但我省地热能利用程度依然较低。
  截至2017年年底,关中和陕北的集中供热面积为19071万平方米,其中利用浅层地热能的供热面积仅为928.6万平方米。同时,我省已有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广大中小城镇浅层地热能资源虽丰富,开发利用却处于空白。
  “地热能替代煤取暖虽有好处但也有‘软肋’,最大的障碍就是资源局限,若住户不集中,就要铺设更多管道,代价较高。”洪增林说,“同时,调查勘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明晰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地热能利用中的关中盆地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工业化回灌技术难题在我省已有了突破。绿源公司在咸阳成功研发的以“换热为核心、砂岩热储采灌结合、取热不耗水、闭式回灌循环利用”的独特技术,已广泛用于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中。
  地热能开采也迎来了发展利好。2017年,《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发布,提出至2020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实现地热能利用总量7000万吨标煤,这将有力促进我国地热能快速发展。
  今年8月,西安、咸阳被纳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每市每年仅国家给予的资金支持就达3亿元。而我省也在多次重要会议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今年7月,我省印发的《陕西省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提出在关中地区重点发展地热能供暖。
  当前,汾渭平原被列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陕西要提高环境质量、保障居民供暖需求,地热能开发利用大有可为。(记者 乔佳妮 见习记者 邬正鹏)

阅读量:    2018-10-31 09:47:26

          9月26日,位于雄安新区容东安置区内的地热试验井——容东热5-1井开钻。这口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雄安建设集团支持、华北油田具体实施,也是中国石油在雄安新区内的首口地热井。

 
      容东安置区是雄安新区内首个开工建设的大型综合居住区,可容纳17万人。按照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环保宜居的新型城市建设要求,安置区在供热用能方面首选地热资源。因此,首批试验井能否成功,对于建设生态雄安、绿色雄安具有探索性意义,也是雄安新区建设方关注的焦点。
 
      作为地热井实施方,华北油田具有丰富的地热开发经验和技术优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华北油田就利用地热资源在社区供暖、花卉种植及生产维温伴热等方面展开探索实践。截至目前,华北油田已形成七大特色技术系列,分别为资源评价技术、数模开发方案优化技术、适合于环保要求的钻完井技术、低能耗的平衡开采技术、高效换热技术、中低温发电技术、油田伴热输油技术。
 
      其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资源评价技术,可实时三维可视化观察冀中区域目标热田的构造模型,并有万口钻孔实测资料支持地热富集区分布图绘制。数模开发方案优化技术,可通过数值模拟温压响应和地层应力,确定适合的供暖注采井网,实现资源高效开发。低能耗的平衡开采技术,可实现“采灌平衡”“取热不取水”。列入国家863计划的中低温发电技术,在国内开创了利用油田110摄氏度采出水成功发电的先河。
 
      雄安新区成立后,新区清洁低碳发展方向为地热产业开辟了发展空间。华北油田抓住有利机遇,大力发展地热供暖业务,不仅成立专门的地热开发项目部,还积极与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及地热资源规划编制单位对接,在容东安置区开展的相关准备工作获得雄安集团领导高度评价。
 
      今年年初,在中国石油资金支持下,华北油田在容东安置区及核心区内进行二维地质资料采集和解释工作。9月,按照雄安集团要求,华北油田启动容东安置区两口地热实验井钻井工作。首口井钻井工作正有序进行,由渤海钻探钻井四公司承钻。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地热供暖制冷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下一步,华北油田将以深层地热资源为基础、浅层地热资源利用为补充、油田余热就近利用为特色,力争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打造淀南地热研发绿色综合示范区,推进油田向“热田”转型升级。
阅读量:    2018-10-03 09:19:47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刘羊旸、赵健)权威部门25日发布的《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称,近年来,我国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地热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地热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在25日举行的“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共同发布了这一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地热能产业体系已显现雏形,浅层地热能利用快速发展,水热型地热能利用持续增长,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开始起步。

截至2017年底,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达2万兆瓦,位居世界第一,年利用浅层地热能折合1900万吨标准煤,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湖北、江苏、上海等省市的城区。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以供暖为主,其次为康养、种养殖等。近10年来,我国水热型地热能直接利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报告指出,我国地热能资源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但地热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对此,报告建议,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发展地热能。加快推进地热能向多元、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广地热田精细勘查和地热能梯级利用,倡导“地热能+”,推广多种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实施多能协同发展。

阅读量:    2018-08-26 14:26:24

 8月25日,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和产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天然气体制改革一直是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的重要议题,从2016年开始,每届会议都会发布《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

与往年的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相比,此次会议上还发布了《中国地热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旨在总结中国地热能发展现状,明确未来地热能发展思路,阐明地热能发展战略与政策取向,为中国地热能快速发展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广泛共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会议上介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正在引起广泛关注。作为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地热能开发利用具有供能持续稳定、高效循环利用和可再生等特点,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有望成为城镇分散能源供应、促进能源结构转型的新动能。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和《中国地热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由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以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共同参与编写。

天然气发展:应加快产供销体系建设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分为三大部分:2017年国内外天然气发展状况,中国天然气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加快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建设、支撑行业协调稳定发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指出,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谋划,整体务实推进。

地热发展:亟待解决产业发展的不充分不协调问题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促进地热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MW。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MW。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7000万吨标准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万吨标准煤。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约2000万吨标准煤。

《中国地热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从世界地热能发展现状,中国地热能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地热能发展对策建议对地热能发展进行阐述。

此份报告指出,现行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融入地方和城市发展规划,导致规划的任务在世纪中缺乏可操作性,《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地热能利用目标将难以实现。

“(地热能开发)要一点一点进行,不要想一口吃一个胖子,什么事儿都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来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提醒道,地热开采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现在国家已经有干热岩的计划,中石化也准备在青海跟地调局一起来做,这是很好的。但是还是应该一点一点的,先把浅层开了,慢慢再一点一点深入。”

阅读量:    2018-08-26 14:18:4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后 11-20 页]    共 380 条记录, 5 条 / 每页, 共 76 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保定顺昌钻井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05600号-1    网站制作三金网络     

冀公网安备 13060602001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