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顺昌钻井工程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13703221780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相关资讯

联系邮箱:

  • 863578962@qq.com;shunchangzj@sina.com

服务热线:

  • 0312-6123123
  • 13703221780

公司传真:

咨询QQ:

863578962

        地热资源是一种深藏在地下的绿色清洁能源,这种能源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洗浴、可以供暖、可以发电、可以进入工农业领域,辅助生产。地热资源虽然可再生,但必须要合理开采与维护,因此,采取地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梯级利用方式,才能最有效的利用地热资源,使其热能效率发挥到最大。

  专家认为,相对于太阳能风能来说,地热能的可利用率更高,它不受时间和季候限制,是时刻可以进行供给的,因此具有全面综合利用的可能。
  一眼地热井,可以根据温度的不同,和具体地区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方式的搭配应用。
  一般高温地热资源,首先应该用来进行地热发电,这种地热资源的热转换率很高,经济性强,发电成本低,电力也便于输送,是一种能生产出高品位能量的地热能利用方式。但这种地热资源并非遍地皆有,更广泛的是中低温地热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的是地热直接利用,而利用效率最高的方式,是梯级综合利用。
  地热直接利用的水温要求一般不高,却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可用于地热水采暖、温室种植、水产品养殖、干燥、制冷、游泳、洗浴、灌溉、治疗以及溶雪等。地热开发研究专家认为,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广泛,数量很大,利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例如100℃的地热水,可以进行有机物、海草、牧草及蔬菜等干燥、羊毛的洗涤和干燥。温度降到90℃,就可以储存鱼的干燥、强化融冰融雪,地热水温到80℃,可以规划建筑的冬季采暖、进行农作物种植温室采暖、牛奶消毒。地热水温度到70℃,可以用来进行甜菜糖提取。地热水温到60℃,能够应用于动物饲养房舍采暖、温室空间和地下的增温。
  地热水温降到50℃,可以用来种植蘑菇、进行矿泉疗养。水温达到40℃,可以进行土壤加温、温泉洗浴。地热水温30℃,能够应用于游泳池、生物作用退化、发酵作用以及防冻。20℃的温泉水,还能够进行温泉养鱼、水浮莲养殖。
阅读量:    2017-09-15 08:43:00

 

今年2月21日截止,从相关部门获悉,江西已发现温泉96处,已开采地热井38处,探明温泉数、开采地热井数均列全国第六位,江西已跻身全国地热资源大省行列。

江西温泉令人瞩目的成绩单上,记载着江西地矿人艰辛的付出。仅去年一年,由省地矿局实施的地热勘查项目就有28个,其中成果突出的有:修水县白岭地热水温度48℃~83℃,可采资源量为4813吨/日,宁都县蓝田地热水最高出水温度达83℃,自流量737.1吨/日,两处温泉并列为全省第一高温;石城县九寨至烧水湖地热水温度49.6℃,可开采资源量为1284.77吨/日;吉安市青原区湖丘地热水温度26℃~27.5℃,可采资源量为2465.28吨/日;永丰县君埠乡石马迳地热水温度38.5℃~47.5℃,可开采资源量为2529.03吨/日;宜黄县东港地热水温度35℃~42℃,可开采资源量1494吨/日;石城县楂山里地热水温54℃,水量4300吨/日,为全省基岩裂隙型地热水量第一,为石城县成功申报中国温泉之乡作出了突出贡献;安福县赤江地热水预可行性勘查目前已探获孔口水温43℃,地热水水量412吨/日。

据悉,“十三五”期间,江西地矿局把地热勘探的主要方向定位在深大断裂带和主要盆地,重点寻找构造带型和沉降盆地型地热水,重点实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深层地热资源整装勘查、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及监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推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六大工程。

阅读量:    2017-09-14 10:20:39
       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所以对这种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颇为关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地热资源利用不断取得喜人进展。虽然在发展道路上依旧障碍重重,但是逾2000亿的地热能市场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地热资源开发捷报频传 荆棘之路难掩千亿商机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地热资源就是因此获得关注的,目前,已经有超过70个国家在开发地热能,中国由于地热资源蕴藏量丰富,所以近年来的开发力度也在大幅提升。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年均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热水资源就已经达到了近70亿立方米。不久之前,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庄少勤还表示,要积极推进地热和浅层地温能的规模化开发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曾透露,我国地热直接利用是位居全球第二的美国的2倍多。而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将达到7000万吨标准煤。京津冀地区是重点规划区,另外,自设立以来就备受瞩目的雄安新区的地质调查结果也已出炉,未来将重点开发浅层地热能。
 
  在地热能资源的利用上,清洁供热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地热能供暖体系的构建对北方地区来说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支持之下,我国地热资源利用捷报频传,无疑是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更多动力。
 
  日前,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表示,在青海共和盆地已钻获高温优质干热岩体。所谓干热岩,就是埋藏在地下一定深度,没有水或蒸汽的、致密不渗透的热岩体。据了解,这还是中国首次发现温度达到200℃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而且,据初步测定,新钻获的干热岩体埋藏适中,易利用。
 
  无独有偶,不久之后,河南省云龙山地热勘察取得新突破的消息传出。据悉,新乡云龙山地热井钻探工程顺利竣工,运用先进“气举反循环工艺”,成功解决了钻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该项工程还一举打破了元古变质岩地层不含水或含水量少的传统理念,验证了变质岩底层存在裂隙并和外界水域相通的理论预测。
 
  不可否认,我国在地热能开发上不断取得骄人战果,实现技术突破和理论革新。但是地热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全部破解的,例如本身勘探难度相较流于表面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来说就较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地热能资源开发和利用也存在前期成本投入较高,回报周期较长的问题。虽然在技术研发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地热开发的技术起点相对较高,在提高浅层地热资源利用率之类的命题上仍待继续攻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地热能开发需要更加“精打细算”,确保节能、高效、稳定,让收益看得见。当然,尽管面临一些困难,可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是被普遍认可的结论。更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地热能利用将带动逾2000亿的投资。 
阅读量:    2017-09-13 09:06:00

           最近几年,每到冬季,大范围雾霾总会如约而至,引发社会焦虑。毋庸置疑,这个时节雾霾的加重,与进入供暖季有着极大关系。


  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指出,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

  清洁供暖,方式有哪些?现状如何?又面临哪些问题待解呢?

  清洁供暖方式颇多

  京津力推集中供暖“煤改气”

  北方传统供暖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以烧煤为主,也有部分农村地区烧柴、烧木炭。污染大、能效低,是传统供暖的两大“致命”缺陷。

  以环绕北京市的河北省为例,其采暖期天数约占全年的30%,却大约“贡献”了全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

  相比之下,能够实现清洁供暖的渠道就多了,如燃气供暖、电供暖,风电、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供暖等,不胜枚举。

  将燃煤供暖改为燃气供暖,应当是实现清洁供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北京和天津,则是推行供暖“煤改气”的两个典型。

  早在前两年,就有消息称,北京市全部采用清洁能源供暖的面积已经达到了总面积的80%,其中燃气供暖成为主流,占比接近六成。随着四大燃气热电中心相继建成投运,以及“煤改电”等其他方式的推进,北京市80%的清洁供暖比重会只升不降。

  天津市官方统计称,今冬全市集中供暖面积由上年度的3.94亿平方米扩大为4.12亿平方米,涉及310万户居民和55万户公建用户。其热源包括:13座燃气热电厂、215座燃气锅炉房、102座燃煤锅炉房、173眼地热井。天津清洁供暖比重已由2010年的31.7%,提高到了目前的近80%。

  换个角度看,对承担供暖任务的煤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也可被视为供暖清洁化的一种途径,甚至地位重要。毕竟在京津以外的地区,煤电机组供热所占比重仍较大。而改造后的煤电机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天然气发电机组排放标准。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已完成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1.3亿千瓦,其中相当多一部分是承担有供暖任务的机组。

  可再生能源供暖风生水起

  风电、地热供暖规模大

  可再生能源参与供暖,是供暖清洁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烧天然气取暖,纵然清洁,却无法做到零污染。靠风电、地热、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就无此顾虑了。综观国内可再生能源供暖发展形势,可谓是风生水起。

  出于消纳风电、改善环境的考虑,国家能源局近两年着力推动风电供暖工作,并在新疆、东北等地开展了试点。其模式为利用风电富集区弃风电量对电锅炉中水介质进行加热,再输送至千家万户用以取暖。

  新疆是风电供暖试点中的“重量级选手”。2015年至2016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陆续批复了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风电供暖试点方案,供热总面积达122万平方米。

  国家能源局新疆监管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自治区前两批风电供暖试点项目已经投运,涉及11座风电场,总装机55万千瓦,完成供热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第三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将于今冬投运。

  其他地区,北京市和河北省将利用申办冬奥会的契机,联合实施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张家口计划到2017年底前,实现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210万平方米以上,其风电项目预计可于2017年向北京供暖。内蒙古自治区规划“十三五”时期风电供暖最大新增规模为235万千瓦;甘肃省规划到2020年,建成供暖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新能源供暖项目,年消纳新能源电量5亿千瓦时。

  地热供暖取得的成就及前景同样不容小觑,其中尤以中石化主导的“雄县模式”著称。过去数年里,中石化在河北省雄县建设地热井65口、换热站35座,地热供暖能力达450万平方米,覆盖全县城区95%以上的建筑,创造出全国首个地热供暖替代燃煤锅炉的“无烟城”。

  目前,中石化已与数十个省市县签订了地热开发合作协议,2015年提供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达4000万平方米,占全国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的40%。

  除此之外,太阳能供暖、生物质供暖等方式,部分地区也有探索。
阅读量:    2017-09-12 08:53:03

       雾霾问题是当下我国关注程度最高的环境问题,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本文以雾霾治理为切入点,分别从认识现状、经济发展形势、治理建议等几方面分析如何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寻平衡点,促进我国的大气环境治理真正走上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环境与经济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环境保护也需要经济发展的持续力量为其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支撑。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并行不悖的。
  当前,环境问题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大气污染,如何协调好大气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当下要解决的最紧迫的环境、经济问题。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大气问题的产生,大气污染治理并不能摒弃经济发展,甚至还有赖于经济发展提供深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面对这一现状,在“十三五”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和重要阶段,我们要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找准环境、经济平衡点,用环保倒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用经济发展给大气污染治理带来设备设施更新、技术手段升级等联动性优化反应,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新突破。
 
  大气污染治理考验“智慧与耐心”
 
  大气环境问题,现阶段关注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是雾霾问题。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雾霾影响范围的扩大,雾霾已发展成为跨部门、跨行业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对良好空气质量的需求与现阶段空气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环境问题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之一,大气环境治理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耐心。
  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雾霾问题是心肺之患,加强大气环境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了众多有力措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大气环境治理确立了目标和方向,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治理任务仍然艰巨,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减少雾霾天气,仍是当下最具重要性、最具必要性、最具紧迫性的任务之一。
  然而环境质量的阶段性取决于经济结构的阶段性。经济结构是第一性的,环境是第二性的,经济结构决定环境质量。雾霾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都早于我国出现雾霾问题,他们均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了,城市化、工业化基本结束后,才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关键期,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70%源于煤炭,远高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耗已由2000年的13亿吨左右,增长到了近40亿吨。燃煤排放的废气为雾霾的主要形成源之一,所以我国出现雾霾天气不足为奇。这意味着一方面我国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环境问题还很严重,亟需改善;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的大气环境将会跟美英等国一样必将得到改善。
  经济结构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环境质量的阶段性,我们不能抛开现实谈环境,更不能跨越阶段说环境。但这并不是说,环境质量改善只能等待经济结构调整完成,达到合理阶段之后再来谈,而是要认清阶段问题和当下形势,面对雾霾问题,正确客观对待。首先,正确认知雾霾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防范措施,同时不夸大、不恐惧雾霾的存在,认清这是必然存在的阶段性环境问题,能够也必然会得到改善;不恐慌,不着急,为环境治理留出时间,这既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其次,不着急不等于不积极。虽然雾霾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性问题,但是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不能通过“等”来实现阶段性问题的跨越,需要积极作为,在现有条件下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转型阵痛期,要看到政府治霾的决心和魄力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经济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环保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污染减排压力非常大。在面对生存和违法排污时,一些地方企业的治污决心和行动出现迟疑,有的企业甚至偷排污染物,造成监管难度加大、污染治理更困难。
  但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发展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要求我们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也为雾霾治理带来了机遇。
  我们要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条件下雾霾治理压力和有利机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绿色产业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要围绕人民群众对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因民众消费转型而引起的市场环境变化,重视环境治理设施投入、环保技术研发等问题,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升级,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企业要认清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看到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和魄力,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配合污染减排,变被动为主动,克服困难、积极创新,尽快摆脱落后生产方式,步入集约化发展模式。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重中之重是打破传统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现状是我国避不开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重中之重是打破传统能源结构,积极推进新能源发展。当前,我国能源产业已处在历史转折点,正经历着从产业结构到发展路径的深刻变革,发展方向将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及低碳、智能、共享的能源。未来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紧密结合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积极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煤炭行业兼并重组。化解煤电过剩产能,利用市场机制倒逼,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在处置“僵尸企业”和去产能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有担当,起好带头作用。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降低新能源的成本,着力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优化控制增量,把握水电、核电发展节奏,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就近消纳为主,化解消纳存量,优化系统调度运行,提高跨省区输电通道利用效率。
  第三,提高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推动新常态下能源发展提质增效。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建立能源互联网络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摒弃“各自为政”、单纯“扩张保供”的发展思路,推动能源消费与能源供给良性互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共同出力,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变革协同共进。解决清洁能源当地消纳能力不足以及无法大规模向外输送的难题,从根源上解决能源行业现存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新能源在替代现有石油、煤炭等能源及节能环保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做好新能源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减少重污染天气来源有重要意义。

      结语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尽管短期内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调整,两者必将找到平衡点相互促进、齐头并进。“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风险和挑战,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兼顾,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和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阅读量:    2017-09-12 08:50:1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后 11-20 页]    共 195 条记录, 5 条 / 每页, 共 39 页
回顶部
Copyright © 保定顺昌钻井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05600号-1    网站制作三金网络     

冀公网安备 13060602001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