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邮箱:
- 863578962@qq.com;shunchangzj@sina.com
服务热线:
- 0312-6123123
- 13703221780
公司传真:
咨询QQ:
863578962
活动现场
6月30日上午,由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主办、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承办的环渤海(唐山海港)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查工作阶段成果发布暨干热岩开发研究示范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大虎、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张贵双、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等出席发布会并讲话。
发布会现场
本次发布会旨在及时向社会公布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项目最新的勘查成果,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首个干热岩开发利用技术集成研究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良好示范效应,助力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调整和大气环境治理。
据发布会上介绍,日前由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组织、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施工的河北省唐山市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科学探测孔在3965米深处钻获了温度为150℃的干热岩。这是目前京津冀地区钻获埋藏最浅的干热岩资源,实现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干热岩勘查的重大突破。一个储量大、温度高、埋藏浅的地热能源储备宝库被揭开面纱。这对于我省乃至京津冀地区优化能源结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发挥积极的支撑作用,对于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干热岩勘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张贵双主持会议
张贵双介绍,该项目钻获的干热岩资源可直接应用于发电、供暖、种养植、旅游休闲等,实现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大虎致辞
王大虎表示:“接下来将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样板。”
会上,武强介绍了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查工作阶段性成果。他表示,今后如在该区域进行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具有资源优势外,还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需求优势,必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施工现场
据悉,在此之前,我国在青海等西部地区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干热岩资源。不同于这些地区,唐山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科学探测孔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位置、河北沿海经济带中心区域,产业基础雄厚,经济较为发达。接下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计划依托环渤海(唐山海港)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查工作阶段成果,建设环渤海(唐山海港)干热岩开发研究示范基地,同时开展干热岩资源开发理论与勘查技术体系研究,为今后该区域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会结束后,与会专家领导及企业代表对环渤海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进行远景分析评价,并就下一步开发利用进行研讨。据分析,经本次勘查工作,不仅探获了该区深部地层及地温资料,还初步估算了干热岩远景资源量,提出了区域干热岩成因机理模式,为科学、合理部署本区后续干热岩勘查与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干热岩勘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干热岩岩心
6月16日,在云南省绿色能源国际论坛(2019)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3位院士,围绕绿色能源领域的多个议题、多个角度展开新技术、新应用、新方向的探讨和展望。
地热能源利用不容忽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原副总经理曹耀峰介绍,地热能是指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能,具有总量丰富、分布广泛,绿色低碳等特点。2017年,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颁布地热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也是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目前,距地表2000米内储藏的地热能为2500亿吨标准煤;全国地热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所含地热量为973万亿千焦耳。现在的主要形式为地热直接利用(如,温泉)、地热发电和干热岩;利用规模上,目前我国位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近10%的速度稳步增长。
曹耀峰表示,“十三五”期间,地热还将大量替代标煤,这将极大减少碳排放。在产业布局中,正推动示范工程带动区域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地热供暖(制冷)案例,充分证明了地热项目规模不断提升的现状。
不过,地热能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地热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完善立法机制、明确责任主体等。
可再生能源应用新技术需要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谭天伟以《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驱动绿色生物炼制》为主题发表的演讲中提出,生物炼制能够将生物转化为一系列产品和能源的可持续过程,产品包括食物、饲料、材料和化学品,能源包括电力、燃料和热力。可再生能源电力、热能与生物炼制过程具有较高匹配度,诸如太阳能蒸汽驱油技术、可再生能源用于生物质炼制热能供应,以及二氧化碳固定和还原提供驱动力,联合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乡村地区供暖、供能等,这对助力乡村地区能源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化学工业和生物质炼制过程同样需要消耗能源。因此,谭天伟表示,可再生能源应用新技术需要突破,以推动高效储能载体和储能技术的开发,可构建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模式和生物炼制系统耦合。其中,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在低温热应用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发展,高温热利用主要应用于热发电。
创建能源有序转化新方法
能源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与国家战略休戚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郭烈锦表示,通过能源有序转化这一基础科学研究,可以创建能源有序转化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能源科学的跨越式发展,并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此,郭烈锦在当天《能源,“有序”转化,回归自然》的演讲中,从一次能源生产、能源加工转化、能源环保节能、能源装备制造等方面,对现有能源行业产业链情况,以及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面临的科学和技术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围绕“能源有序转化”系统讲述了能源交叉和集成创新的构想,并以煤炭超临界水制氢、太阳能—制氢及碳氢燃料为示例,展示了“水—空气—能源”的创新方向和路线。
声音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合作局处长申洪:
推动构建东南亚能源互联网
“能源清洁发展与转型是东南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合作局处长申洪日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为应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东南亚需要加快推动能源转型,构建东南亚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地区能源电力需求,这符合区域共同利益。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成立于2016年,是由致力于推动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企业、组织、机构和个人等自愿组成的国际组织,也是中国在能源领域发起成立的首个国际组织,其宗旨是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经过三年的发展,合作组织会员首超600家,数量达到602家,遍及5大洲85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全球设立7个区域办公室和36个联合办事处,国际影响力、行动力显著提升。
东南亚作为世界第三大人口区域、第六大经济体,是当前世界最活跃的经济中心之一。地理上,向南毗邻大洋洲,东西分别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亚洲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2015年东南亚地区有1.07亿无电人口,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仍大量使用柴薪,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东南亚区域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长。2015年东南亚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4亿吨,较2000年增长87%。
上述组织认为,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就是要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是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利用的重要平台。
申洪表示,构建东南亚能源互联网,是东南亚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构建方式可以是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满足多样化供电需求。其中,集中在印尼加里曼丹岛、泰国、柬埔寨和缅甸建设4个太阳能基地,在缅甸、泰国、越南、印尼加里曼丹岛沿海建设6个风电基地,总技术可开发量2200亿千瓦时。在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公河和加里曼丹建设大型水电基地,技术可开发量约1.2亿千瓦。分布式开发为解决无电人口,在位置偏远、人口稀疏的海岛等地区,利用分布式电源迅速提高电力可及率。
按照双边、多边、次区域、区域分阶段构建东南亚电网,建设成为连接中国、南亚的枢纽,为实现东南亚电力市场和能源共同体提供基础支撑。预计到2035年,各国通过双边、多边互联,初步建成东南亚区域电网,形成中南半岛、马来群岛西部、马来群岛中部、马来群岛东部四个次区域电网,实现区域内电网互联互通。为实现这一目标,申洪建议东南亚地区各国联合开展跨国规划研究,推动跨国合作;开展能力建设和信息共享;积极开展示范项目,促进投资,落实区域能源互联网发展规划等。
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中国已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多个周边国家实现输电线路互联与电力交易。
近日,雄安新区首份地热资源的勘查评价报告出炉。
雄安新区是我国中东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地区。为支撑服务雄安新区绿色低碳发展,依靠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方协调联动机制,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雄安新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近日,率先完成了容东片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精度总体达到控制级别,可以作为该区域能源规划和地热矿权设置的基础科学依据。
勘查评价结果显示,一是容东片区深部水热型地热资源赋存条件较好,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3.71万吨,供暖总能力约300万平方米。建议采用大区块集中采灌模式,合理布设井间距,科学开发深部地热资源。二是容东片区普遍适宜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公共建筑、大型商业建筑和小型单体建筑供暖(制冷)可积极推广应用地源热泵供暖制冷。三是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采用“取热不取水、全封闭回灌”先进技术工艺,不会引起环境问题。四是可发挥地热资源易储存、可调节的优势,构建以地热能为基础的多能互补弹性供应系统,提高综合供能保证程度。五是建议加强地热资源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监测网,支撑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瞄准打造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的目标,以探测深部地热资源开发的第二空间为重点,继续拓展雄安新区三大地热田整装勘查和重点规划建设区地热资源评价,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建议,支撑雄安新区能源规划和地热资源可持续高效开发。
2019年5月25日,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深部矿产和地热资源共采战略研究”启动会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工程院苏义脑、顾大钊、蔡美峰、王思敬、陈毓川、多吉、彭苏萍、袁亮、李根生、武强、陈湘生、毛景文院士,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中国工程院一局王振海巡视员、宗玉生处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周福宝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该项目由蔡美峰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多吉院士、毛景文院士、陈湘生院士、唐春安教授分别担任课题负责人。蔡美峰院士对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包括项目研究内容、课题设置、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等,各课题分别汇报了相关研究任务和目标。
与会院士、专家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研讨,充分肯定了项目的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对项目提出“国家层面”、“战略高度”、“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高层次要求。探索深部矿产与地热资源共采面临的难题,开辟安全、绿色、高效的开采新理论、新技术、新途径,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来自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等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专家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 地热能的开发,不仅有利于环保,节能减排,也可以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能源结构向合理化调整。地热勘察不仅是用来确认我国地热资源储量的,在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实践中,它有更多的作用。
首先,地热勘察确定地热资源储量,是地热开发前期总体规划的依据。有多少地热资源,做多少利用,根据地热资源的分布、储量,性质,来确定地热资源究竟能够做多少事,做多大规模的利用。资源丰富的地热区域,甚至可以为整个城市提供热能的各方面利用,温度高低,也决定了地热项目整体规划的规模和模式。
其次,地热勘察指导地热开发工程,尤其是地热钻井。通过勘察,确定地下热储资源的多少、位置、深度、性质、环境等各种储存情况,同时确定开发地的地下底层结构、岩性等地质性质,以便拟定相应的钻井方案,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规避工程风险,进行长久利用。
再次,各种地热利用的根本是地热资源,做好勘察,有利于将利用细化。如高温地热资源,可以进行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洗浴-地热农业等温度梯级利用,浅层土壤地热资源,可以进行地源热泵,为室内提供水热冷三种能量供应,而含有各种矿物质和化学元素的地热水资源,也可以处理后进行地热温泉医疗项目开发利用,通过地热勘察,加强对待开发地热资源的了解,使地热资源既得到充分利用,又能够用其所长。
最后,在地热资源利用后,各个利用系统进行维护维修时,地热勘察也起到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地上部分出现问题,可以直接维修或换零件,但地下部分,如果不了解地下构造和水热情况,贸然施工,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可能会加剧问题,因此,需要在进行维修和维护前,对项目的地下部分进行充分的勘察了解,既要获悉地下水热当下的储量、热量、储存环境等各种热储信息,也要全面掌握地下的地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和各种影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确保维修实施,维护有效,使地热利用项目得以长久高效地运行。